《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于去年12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正如众多业界人士指出的,作为碳减排的主力军,电力行业的节能环保水平相对比较高,先进机组在一半以上,采用历史法确定配额,压力会小一些。到2020年力争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公开透明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之后,如果碳市场覆盖行业扩展到八大行业之外,并且纳入企业的能耗门槛值降低,同时将多种碳金融产品逐渐引入市场。聚光灯下困局犹存。但在5月上旬组织专家评审和各方博弈后,变为各省市联合组建这两个国家级平台,方案已经上报,不过目前仍未有最终消息。同时,全国碳市场跟金融资本市场、绿证和售电等其他相关市场怎么衔接,要在设计阶段就考虑进来。早在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重庆、广东、深圳等七个地方开展碳交易试点。
所谓碳交易,即碳排放权交易是给企业排放设定上限,通过配额交易降低减排成本的重要制度。业界普遍认为,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未来需要让更多企业参与到碳排放交易中,企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数据也需要更加准确。2017年6月,为响应国家号召,更好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苏州市政府率先出台《苏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全市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将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工作。
做好终端处理与前端分类的良好衔接,才能提高垃圾资源化效率。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科学长效机制,需要政府、企业、群众从政策、技术、社会几个层面进行严格把控,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各项工作。应针对采用生化、焚烧、卫生填埋等不同方式的终端处理设施,设定各自的前端分类功能。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首先根据废品回收市场的收购品种做好回收,然后按末端处理工艺技术要求对丢弃的垃圾进行分类。
此外,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将是今年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要实现再生资源与垃圾分类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最终,海口市虽然历次推行或试点垃圾分类均收到一定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以在全市推行推广。2017年,北京市将确保通州、怀柔、阿苏卫焚烧发电厂等6处垃圾处理设施按期建成运行,实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5%。而余下73%的生活垃圾中仍有40%为低值回收物,却由于技术及设备等局限,回收率过低而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合在一起直接焚烧或填埋处理,造成资源浪费,中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价值在250亿元至300亿元。海口海口市垃圾分类的方案于2002年底出台,次年开始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收运。
2010年8月,海口再次启动垃圾分类试点,确定部分党政机关、学校、大型企业、酒店、景区、港口、车站、码头、农贸市场、商场等具有代表性的50个单位、35条道路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废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类。除了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吸引力不足,居民行动力欠缺等因素,相关垃圾清运方为节约成本而对垃圾混装混运等问题也导致了垃圾分类实效不理想。还将探索激发基层活力的利益机制,强化市民参与,并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纳入小区综合治理范畴,进一步落实居住区居委、物业管理责任,切实提升垃圾分类效率。示范片区内将推广一大一小两个垃圾桶模式,提倡居民采用干湿分离的方式进行分类,并设置回收小屋整合垃圾分类桶站和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功能。
生活垃圾网络由政府主导,其收集、运输、处理过程成本普遍偏低,即使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之下,也同样是由政府买单,垃圾收费不够时,会有政府补贴,这使得生活垃圾网络得以长期持续经营。2017年3月,为切实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简称住建部)颁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中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提出了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的主要目标
中国开展垃圾分类已有十七个年头,各地在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克服重重困难,涌现出浙江省金华市等垃圾分类处理成功案例。根据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开展的小区垃圾分类抽查结果,本市垃圾分类仍然存在着专项回收容器中分类投放不准确的普遍现象。
各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指导各城市根据其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垃圾分类收集品种和方法,合理确定实施路径,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衔接可以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和垃圾经济高效处理。填埋前通过分类减去部分可回收物,以提高填埋场使用寿命、增加了资源回收率。但这些新式环保垃圾箱上岗几年,市民分类投放垃圾意识仍较薄弱,多数垃圾箱常吃错东西。除了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吸引力不足,居民行动力欠缺等因素,相关垃圾清运方为节约成本而对垃圾混装混运等问题也导致了垃圾分类实效不理想。各城市人民政府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大资金支持,强化监督检查。
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模式渐成主流执行垃圾分类,首先应充分考虑目前已有的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所确定的末端处理技术。而再生资源网络则以市场为主导,一线回收人员过多、回收站、分拣中心、集散基地等高层级递次减少的金字塔模式使得再生资源网络的运营逐渐陷入困境,废品回收价格普遍呈下行走势,大批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回收企业盈利情况趋于恶化。
然而,到2010年,街头一黄一绿两个一组的垃圾分类箱已形同摆设:不仅市民意识行动没跟上来,连相关的垃圾后续处理设施也未能跟上。通过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开展垃圾分类收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垃圾分类督导员及志愿者队伍等措施,形成良好的全民参与氛围。
通过制定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引导居民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海口海口市垃圾分类的方案于2002年底出台,次年开始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收运。
回收市场出现利大抢收,利小不收的状况。此外,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将是今年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2011年3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施行。做好终端处理与前端分类的良好衔接,才能提高垃圾资源化效率。
末端处理工艺决定垃圾分类方式,只有末端处理工艺与前端分类相匹配,从事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作业服务的企业才会按照垃圾分类要求进行规范收集、运输,社会单位和个人对垃圾进行的分类投放才不会徒劳无功。这一模式强化了废品回收系统和垃圾处置设施的有效衔接,有利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置和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体系的完善。
2017年6月,为响应国家号召,更好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苏州市政府率先出台《苏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全市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将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工作。为了推动我国垃圾分类实施,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
苏州2012年,苏州市成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了垃圾分类5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在全市25个居民小区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其中22个通过验收。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在居民源头分类垃圾桶配置和终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垃圾分类奠定了良好的硬件配套设施基础。
来自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已经覆盖500万户家庭,约占上海常住人口的60%。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以来,上海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单位强制分类覆盖,并于今年出台颁布了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市内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将逐步实现不分类、不收运。两网融合、重构生活垃圾网络长期以来,我国的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系统一直处在两网并行的模式之中,在每年约1.5亿吨的生活垃圾年产量之中仅有27%为可直接回收部分,进入到再生资源网络。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的两网融合是重新盘活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有效手段,也是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形成垃圾分类处理中国模式的必然化趋势。
应针对采用生化、焚烧、卫生填埋等不同方式的终端处理设施,设定各自的前端分类功能。至2018年上半年,市区全面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生活垃圾网络由政府主导,其收集、运输、处理过程成本普遍偏低,即使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之下,也同样是由政府买单,垃圾收费不够时,会有政府补贴,这使得生活垃圾网络得以长期持续经营。生活垃圾分类应该从物料回收为导向转变为物料回收和垃圾处置双导向。
至2020年底,市区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90%。2017年,北京市将确保通州、怀柔、阿苏卫焚烧发电厂等6处垃圾处理设施按期建成运行,实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5%。